当前位置: 资讯 >

阿尔贝·加缪与《局外人》:唯有反抗才能对抗这个荒诞的世界 速看

来源:颜威说历史 发表日期:2023-06-25 20:58:25
x

阿尔贝·加缪

阿尔贝·加缪是20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,代表作《鼠疫》《局外人》《西西弗斯神话》。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。

阿尔贝·加缪同样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,他文学背后的哲学支撑就是存在主义,而存在主义本质就是荒诞、荒谬。在阿尔贝·加缪看来,人是理性的,有着各种各样合理的要求,我们希望外部环境是有秩序的,可以认识的、掌握的。我们希望清楚地认识自己,我们希望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、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、互帮互助等等,但世界是分裂的、充满着非理性的,人没来由地互相残杀,明明合作就能共赢,但就是要你争我夺,就是要拼个你死我活。人企图用理性把握世界,但世界却冷漠地给予了否定的回答,唯一感受到的只有世界缺乏理性这一事实。这种矛盾对立就是荒诞。


(资料图片)

《局外人》

《局外人》是加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。故事的主角是莫尔索,以他母亲去世为开篇。母亲去世后,他需要请两天假去养老院参加妈妈的葬礼,但是他的老板却不是那么情愿,莫尔索竟然说:“这并不是我的过错。”

养老院的门房想卸下棺材的螺丝,好让莫尔索看看他已逝的母亲。当他走近棺材,莫尔索却非常冷漠地阻止了他,说:“不想看。”随后莫尔索和门房聊了起来,非常投入,还抽了香烟,喝了牛奶咖啡。

次日母亲的葬礼上,母亲养老院的朋友们都细声哭泣起来,他们个个神情沮丧,愁容满面。而莫尔索非但没有哭泣,更别提伤心欲绝,反但昏昏欲睡。

葬礼之后,莫尔索像个没事人一样,到处闲逛。在浴场遇到了以前的女同事玛丽。对异性的欲望占据了他的头脑。于是,他邀请她一起游泳,看了喜剧电影,甚至留她过夜。当玛丽询问莫尔索是否爱她时,莫尔索只是淡淡地回答:“这种话毫无意义,但我似乎觉得并不爱。”

可想而知,这段爱情告一段落。之后,莫尔索遇到了好朋友雷蒙,结果卷入一场命案。随后,莫尔索被审判。

在法庭中,法官不是围绕案情本身审讯,重心放在了在莫尔索杀人很久之前的他的母亲的葬礼上。法官们再三审问莫尔索对他母亲的死是否感到难过,是否爱他的母亲,又玛丽关于她和莫尔索在葬礼之后的事情。

最后,检察官大声道:“陪审团的先生们,此人在自己母亲下葬的第二天,就去游泳,就去开始搞不正当的男女关系,就去看滑稽电影,放声大笑,我用不着再想诸位说什么了。”

这又与案件本身有什么关系呢?法官们不是在审讯案件,而是在对莫尔索这个人来进行审判。对于检察官对他的污蔑,他本想辩解的,但最后却放弃了,表现出了对自己的麻木不仁。也许,对他而言,他看透了整个人生的无意义,明白“世人活得不厌其烦,几千年来活法都是这个样子”。

故事的最后,莫尔索用自己的生命挑战了这个已经非常成型有诸多规范的社会,反抗了这个荒诞的世界。

对抗荒诞,唯有反抗

加缪认为荒诞源于人与客观世界的对立,人与其生存的世界不再是和谐统一的,人无法控制客观世界,反被无秩序无理性的外在支配,人所面对的始终是一个虚无和荒诞的自在的存在,人的心灵无所依托,人的身体无所适从,人努力摆脱存在的荒诞和虚无却徒劳无用。

生活没有希望,世界毫无意义,我们也不能放弃生命,仍要坚持反抗。反抗就是人不断面向自我的过程,失败也许是命中注定的,但是反抗是一种无畏的意志的体现,生命全部的激情皆源于此。

《局外人》中的莫尔索对抗荒诞的方式就是麻木不仁、漠不关心。对于母亲的去世,他表现出异常的冷静,整个葬礼的过程中,他不仅没有哭,竟然在葬礼过后的第二日,跑去海边游泳,还与其女友一块观看了十分滑稽的影片,最后甚至还一块儿回到了其住处。对女友的问题,他本来可以回答爱的,但他并没有选择这个回答,而是真实表达了自己的想法。对邻居雷蒙,莫尔索虽然帮他写信、帮他打架,但却在心底觉得“做还是不做他的朋友,怎么都行”。

在决定生死的法庭上,莫尔索根本没有发言的权利,辩诉和指控都由不得自己,而完全被律师和法官取代。在整个审判过程中,他只能作为自己的旁观者,听凭他人来决定自己的命运,成了自己生命的“局外人”。

在莫尔索看来,无论有没有他的参与,生活都不会发生什么改变,因为外在世界原本就是荒谬的。这个世界是没有意义的,没有生路的。也正是他这种病态的冷漠、无所谓的态度,让他与现实世界渐行渐远,被整个社会所排斥,整个世俗世界所攻击,他被社会视为一个异己,一个疏离者,一个局外人,最终走向了死亡。

莫尔索的悲剧性结局也向我们说明在强大的社会秩序面前,在荒诞的世界面前,在专制强权面前,反抗荒诞是必然的,对抗荒诞世界,唯有反抗。但个体在与荒诞对抗过程中,会被反视为荒诞,被真实的荒诞所扼杀。所以说反抗也是徒劳的,代价是巨大的。

x
推荐阅读 更多